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热心肠日报》1000期 | 成长、初心和未来!

肠Sir 热心肠 2022-01-16


本文作者:热心肠先生


2019年1月24日,北京还在冷冬中,不过阳光明媚,天空蔚蓝,难得好天气。午后,一位在微信上与我神交许久的“老”朋友,从上海到北京来找我喝茶,我们聊到2018年怎么“嗖一下”就过去了


然后在提起第二天要发第1000期日报后,我的心里一下子有了很多涟漪,聊天都有点不太淡定和专注了。


1000期,1000多天,怎么也就这么“嗖一下”过去了呢?我们就这样真真迎来了《热心肠日报》的第1000期:


点击图片直达《热心肠日报》第1000期


此时此刻,请允许我犯一点职业病,做点小科普。


你或许对1000会特别敏感,因为关于“生命早期1000天”的概念和理论已经在普及:



孕期270天+第一年365天+第二年365天,这1000天是孕育和哺育生命的关键阶段,也是肠道菌群萌发、定植、成熟和开始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时间窗口:


点击图片,可以涨知识哦


在这1000天里,虽然基因突变难以预料,但总的来说,基因引导着生命的萌生和发育,大部分进程是确定性的,当然环境因素还是会给幼小的生命带来很多不确定性。过了1000天后,生命则已基本成型并逐步迈入少年、成年和老年,一切都会水到渠成。


而第1000期的1000,也似乎体现了《热心肠日报》的水到渠成:


前面200多期很不成熟,就像是还在妈妈子宫里孕育的胎儿;


我继续编了300多期,让这个稚嫩“产品”有了基本形态;


300多天前,我把日报交给了李丹宜博士,它变得有品质、持续且成熟。


(此处应该有掌声


其实,应该在此宣布一次落地活动,不过考虑到还有10天就要过年,我们把精彩活动安排在了3月2日前后,具体是什么活动,暂时保密,下周公布。


今天,请先允许我来简单聊聊《热心肠日报》的成长、初心和未来。



《热心肠日报》这个“简单”的产品,其实需要不简单的时间投入。


我们每期追踪、筛选、解读、修改和审定8篇文献,如果都算在一个人身上,大概需要24小时的工作量。除去少量的月度集合和早期不完善的内容,1000期日报已经有超过20000小时的工作量积累


当然,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我们也有了一点内容和用户底子:


日报的全部内容均为原创,到2019年1月24日为止,主内容、主编评语、标题、关键词等的累计字数已超过450万;


在用户方面,在公众号、微博、App等20余万活跃用户之外,日报Web页面(手机+电脑)已累计服务于72.3万专业用户


然后,我们也刚刚有了政府和资本的背书和加持:


2018年12月11日,《热心肠日报》获得了中国科协“科普中国”的品牌支持,成为“科普中国”传播矩阵的组成部分,加入了科普国家队;


与此同时,我们已与专业投资机构签订协议,Pre-A轮融资即将完成


刚刚迈过“生命早期第1000天”的《热心肠日报》,经历了重要的成长过程。


延伸阅读:喜讯 | 热心肠日报获科普中国品牌支持,成为科普国家队一员!


而对我这个“老”创业者来说,日报的成长也意味着我自己的成长:


在上一个创业项目失败4年后,我找到了可能让我从坑里彻底爬出来的创业方向;


在从清华博士退学14年后,我确信自己在生命科学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兴趣点。


过往1000多天,没有巅峰和高潮,但我总是可以感受到“好嗨哦”,找到下半辈子值得专注去做的事,是多么宝贵的成长和蜕变!


而这些成长的背后,是我们对初心的理解、设定和坚守。



在《热心肠日报》还在“子宫孕育”的阶段,清华的沈志勋师弟和我是主力创作者,我和他都写稿,每天主要由我审稿编发。因为人手很不充裕,我又有很多其他事情打乱节奏,我们偶尔会在新一期日报里用之前发布过的文章来充数。


不过很快,我告诉志勋,要立一个规矩——月度必读30篇之外,每天的8篇内容不能用旧文章,或者实在要用(比如主题专辑需要),要先保证当天日报有8篇新文章。


最近,我跟现任日报主编李丹宜博士讨论工作,她问了我一个问题:“师兄,我们真的要一直严格要求创作质量吗?”我的回答很坚定:“是的,以后的要求甚至还要更高!”


应该用高质量的精华解读,而不是用摘要翻译来做内容,这是我们的一个初心。



而坚持用标准化的终端呈现方式、创作和审核机制来做内容,则是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做产品多年的团队的惯性。于是,《热心肠日报》成为一个相对标准化的“产品”,也成为了我们的初心。


在挖掘产品需求点的时候,我们还最先想了这些:


内容要精但是也有一定数量规模,要让自己和读者都能充分、全面地涨知识;


要做好傻瓜式的分门别类系统,让类似于刚入实验室做科研的“菜鸟”能迅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;


对细节不感兴趣的人,读完200字涨了知识就可以离开,对想更深入了解细节的人(一般是专业研究者),200字做好导读,同时提供原文或解读文章(如有)的链接,就完事了,我们只做有限度的内容服务


这些也成为了我们的初心。



过去1000多天,我给自己打了一个“写科普的生意人,做生意的科普狗”的标签,也一直认为“商业不是科学的敌人,忽悠才是”,并且相信“很多人是因为掌握的知识不够而在商业推广中走偏,而非内心故意去忽悠”。


所以我想为中国肠道产业的健康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


我希望自己和团队不要只想着成就自己的IP,而是能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;


我希望名字响亮、标准化、满足读者需求的《热心肠日报》就是肠道产业里的产品范本;


我希望启发更多人专注在重度垂直领域做简单产品。


这些是我们的“新”初心。


而关于《热心肠日报》究竟是媒体属性更强,还是工具属性更强,我们是有自己的答案的——最终会是强大的工具(请你一定拭目以待!),这肯定也是我们的初心。




有初心就会想未来。


事实上,我们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打磨《热心肠日报》这个产品,创作团队在不断扩大,后台已经多次改进升级,前台则在最近有了一些优化。你或许可以特别关注一下我们在关键词、作者信息上的升级,或许可以感受到内容展示和搜索在变得更傻瓜更智能。


我们的目标是建成中国肠道领域最大的智慧型知识库,未来通过搜索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甚至可以实现点击特定的关键词或作者,就能自动生成Mini-Review,让人傻瓜式掌握特定领域的研究进展



很快,我们会推出面向普通消费者/患者的指南性科普内容,我们会利用《热心肠日报》所积累的循证证据,支持这样的大众科普。在简洁、生动、有趣的内容之下,是坚实的科学研究证据和文献出处,这会是我们自己解读的日报内容大施拳脚的绝佳场所。


另外,在始终专注于肠道这个重度垂直领域的大原则下,将内容重点从“肠道菌群”拓展为“肠道”,扩充营养和代谢内容,关注更多肠道相关慢性疾病,是日报本身需要拓展和延伸的地方。


适当利用我们的IT系统、运营经验和专业团队,参与和支持一些政府机构、协会组织的循证数据库建设,也是我们会努力去做好的事。


我们还会持续做好“肠·道”演讲、中国肠道大会、肠道产业博览会、热心肠智库、热心肠奖学金等外延项目


未来并不遥远,接下来你会密集看到我们的很多变化。或者,如果你感兴趣,欢迎你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来,一起来实现这些变化。



感谢热心肠研究院的小伙伴们,包括专职和兼职成员,以及曾经参与《热心肠日报》创作和运营的所有人,谢谢你们的齐心协力,让日报顺利运营到了第1000期;


感谢数以十万计的粉丝、读者、群友们,尤其是那些虽然被轮番轰炸1000期,仍然不离不弃的忠实读者;


感谢全世界范围内为我们源源不断提供内容素材的肠道科学家们;


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,生命科学、IT技术和商业运营可以完美结合的时代!


(全文结束)




历史热门文章

2018榜单:国内十大成果 | 全球十大人物 | 最受关注100篇文章 | 最受关注50篇综述 | 月度精华:每月最值得看的30篇文献 | 原创热文:79个超强微生物知识 | 肠道健康第一杀手 | 菌群药物和疗法 | 肠脑魔性关系 | 赵立平《科学》亮剑 | 张发明发明的发明 | 掘金肠道的七大历史机遇 | 宝宝的五个“第一次” | 益生菌产业化的风险 | 利用细菌抗癌 | Protein & Cell专刊:王军 | 陈峰 | 张发明 | 赵方庆 | 傅静远 | 聂勇战 | 于君 | 王则能 | 马永慧 | 肠道演讲第四期:赵立平 | 魏泓 | 蔡军 | 辛凤娇 | 刘洋彧 | 杨瑞馥 | 第三期:于君 | 石汉平 | 赵方庆 | 李宁 | 戴小枫 | 曾强 | 郝小明 | 蓝灿辉 第二期:Martin J. Blaser | 陈烨 | 章蓉娅 | 王军 | 肖洒 | 武玉钦 | 蓝灿辉 | 第一期:杨云生 | 姜泊 | 钱晓国 | 张发明 | 马永慧 | 陈历俊 | 覃俊杰 | 蓝灿辉 | G30专访:金苏 | 刘君豪 | 汪德鹏 | 张和平 |




广而告之

○ 时间地点变更   ○ 投稿系统

○ 热心肠奖学金   ○ 热心肠智库

○ 肠博会官网       ○ 肠道大会官网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